科技部长《求是》刊文: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擎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本文转载自锐科技
核心要点:
■ 高质量是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路径选择。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新空间,我们绝不能再重蹈历史上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覆辙,必须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为高质量发展占据“桥头堡”和“制高点”。
■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要做优做大做强,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先发引领。
■ 创新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但要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上,也要体现在高效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判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科技创新有力提升新动能,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战略谋划和实施力度前所未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历史性重大变革,着力催生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水平创新供给。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领跑、并跑的比例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丰富,正在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7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70%,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2%,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科技投入的产出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高质量论文贡献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世界第一。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升至2017年的第17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在载人航天、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测、资源勘探、超级计算、大飞机等领域成功实现“后发先至”,向引领型发展目标迈进。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开路先锋”。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增至2017年的57.5%。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增速。科技重大专项实施10年,累计新增产值1.9万亿元,有力提升了我国科技和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移动通信、高速铁路、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风电、特高压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占全球市场产销量和保有量50%以上。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兴领域引领世界创新潮流。攻克干旱半干旱和盐碱地粮食增产的世界难题,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一批创新药物打破国外产品垄断,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发展。
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型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全面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效果充分释放,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量”“质”齐增。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14支创业投资子基金,引导社会投资达247亿元。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日趋完善,4298家各类众创空间、3255家孵化器和400余家加速器,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50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80万人。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6万家,营业总收入超过30万亿元。
区域创新高地不断涌现,打造一批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增长带。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型省份和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发展等深入推进,东中西部跨区域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19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8个国家高新区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引擎。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广东深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所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超过20%,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二、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含量
高质量是新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经济发展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和路径选择。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的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历史上科技领域的每次革命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能抓住并引领科技革命大势的国家,就会成功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并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力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呈现非线性、爆发式增长,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周期大为缩短。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材料等一大批新技术,加快推动经济发展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开辟了广阔新空间,我们绝不能再重蹈历史上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覆辙,必须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为高质量发展占据“桥头堡”和“制高点”。
提高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实体经济要做优做大做强,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先发引领。因此,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消费零售、医疗保健、货运物流等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新的方向。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移动支付、电子围栏等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得益于我国在卫星导航、超级计算、移动通信、智能终端和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的超前部署,推动了创新创业,带动了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是以新技术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的生动例证。
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生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但要体现在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上,也要体现在高效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撑上。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效结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充分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土壤。
三、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能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对科技创新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内生动力,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提高引领前沿的源头供给能力,在更多领域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自由探索与目标导向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梯次接续格局,对重大战略必争领域进行前瞻部署,形成更多创新引领的战略势差。
提高产业技术的融合发展能力,加快产业迈向中高端。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系统布局,推进信息、能源、生物、材料等新兴技术领域和产业发展的跨界融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撑引领新兴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提高创新创业的要素聚集能力,打造“双创”升级版。以科技型创新创业为主线,以融通发展、高端普惠、国际拓展、生态优化为方向,推动“双创”向更高层次、更优质量、更大效益、更广范围升级发展。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创业孵化链条,推动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开放科技资源、转化科技成果,通过开放式创新降低新技术应用门槛,将我国打造成全球创新创业热土。
提高创新主体的先发突破能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推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的优化整合,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领军企业。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以突破型、引领型重大任务攻关为主线,统筹全国优势资源,探索建立适应国家重大目标和战略任务需求的运行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设若干战略目标明确、运行开放高效、资源整合能力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提高创新高地的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以点带面,推动更多地方加快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加快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雄安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的建设布局。促进科技资源向农村基层流动,以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提高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能力,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把我国科技实力转化为全球创新治理的影响力,提升在全球创新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加快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全球领先的新技术、新产业标准体系,推动更多的中国产业技术标准成为全球通用标准。加快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提高创新资源的多元配置能力,构建创新友好的生态环境。在继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机制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力量在前沿突破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的作用。发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地方、企业、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构建开源开放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创新政策的普适普惠和精准支持,推动产学研用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提高领军人才的培育造就能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国际化水平高的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重大项目和高水平科研基地,集聚和培养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创新方向的战略科技和高端专业人才,培育锻造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与国际著名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工作。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群团组织的作用,把科技人员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加强智库、学术和科普能力建设,更好地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致力创新、勇于创业、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和创新文化。
来源:《求是》 作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科技部部长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站 |反卫星 |
领先国家:俄罗斯 | 英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
全文收录: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